【制藥網 展會報道】近日消息,為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體健康,加強制藥工業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促進行業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技術進步,江蘇省公布了制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DB 32/4042—2021)。據悉,本文件為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標準,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制藥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按照本文件的規定執行,不再執行地方相關制藥行業排放標準(地方有特別聲明的除外)。從該標準來看,主要包括8章節,其中明確了有組織排放控制要求、無組織排放控制要求、企業邊界監控要求、污染物監測要求等方面。
可見,近年來,在提倡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制藥工業的“環保線”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都在拉緊。本文主要簡析制藥行業環保治理的現狀、難點以及出路。
制藥工業“環保線”拉緊,治理現狀、難點以及出路分析(圖片來源:制藥網)
制藥行業環保治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制藥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數據統計,中國制藥市場規模已由2015年1943億美元左右增至2019年的2363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規模將增至2643億美元。
制藥行業屬于精細化工行業,原料種類多、數量大、成分復雜,藥企在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三廢”污染,即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污染。因此在制藥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藥企也承受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醫藥工業能源消耗總量約占全國能耗消耗總量的0.5%,其中廢水排放總量占全部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約2.5%,廢氣排放總量占全部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約0.3%,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占全部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約0.2%。并且約80%是化學
原料藥產生過程中造成的。
由于三廢污染嚴重影響了企業、社會和生態環境,近年來國家對制藥行業環保整治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已經有大批制藥企業由于環保不達標被要求限產或停產整頓,足以給整個行業敲醒警鐘。根據2011~2021年10年間我國制藥企業所收到環保行政處罰公開信息顯示,如果以2017年為軸,制藥企業被環保部門給予行政處罰的次數呈直線飆升狀態,2018~2020年被處罰次數雖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4~2016年,2021年1-4月的數據,也明顯高于2012年全年。可見我國制藥企業目前仍處于環保的高壓態勢當中。
環保壓力也已經直接體現在原料藥和制劑企業的數量上。國家藥監局發布的《藥品監督管理統計年度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原料藥和制劑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5065家降至2016年的4176家,減少了近20%。該數據下跌的背后,除了與2015年GMP集中換證有關以外,也與原料藥和制劑企業面臨的環保標準提高有關。例如,20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被認為是一部“不環保,罰破產”和“不達標,別生產”的嚴格法規,在該法規的實施下,原料藥生產企業環保壓力陡增,如果不解決環保問題則面臨生存的挑戰。
難題在哪?如何解決?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在我國提倡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制藥企業需要重視制藥環保嚴峻的現實問題并付諸行動。那么,目前制藥工業污染的治理的主要難點是什么呢?
以排放總量占比較高的制藥廢水為例,我國的制藥工業分為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生產、獸用藥品制造、生物藥品制造和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7個子行業。其中化學藥品原料藥生產約占全行業的80%,該子行業的污染也較為嚴重。據了解,化學原料藥污染物產生量較大,且污染物種類多、單類數量少(經濟利用度不高)、具有生物毒性、濃度高、排放基本無規律、不連續不均衡、難進行生化處理。
“高濃度廢水治理一直是困擾化學原料藥生產發展的難題。”業內指出,在國家水專項調研中,制藥企業的達標狀況堪憂:能夠達到制藥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新標準限值的制藥企業數量相當少,化學合成類、發酵類、制劑類制藥廢水達標率分別為9%、12%和30%。另據調查,目前國內大部分城鎮污水處理廠對制藥工業廢水的納水要求為COD≤300mg/L,即使這樣,仍有部分化學合成類、發酵類制藥企業達不到要求,化學合成類比例高達46%,發酵類為16%。
目前,制藥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3種。其中物理法包括均化、稀釋、沉淀、上浮、過濾、濃縮結晶、吸附、萃取,反滲透等。化學法包括混凝沉淀、離子交換、電滲析、焚燒以及中和、氧化等化學反應。生物法則包括活性污泥、生物濾池等好氧處理法和厭氧處理法。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技術各有優缺點和適用范圍,在實際應用時,往往需要相互配合使用,應對污染治理進行對癥下藥,摸清企業廢水污染的全部底數,滿足現時達標排放的需求的同時,也能承接產品產量變化后的沖劑負荷的處理技術與工藝。
為了更好地達到制藥污水的排放要求,一些行業企業也在創新探索制藥廢水處理技術。例如,河北豐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EP-凱森電化學氧化技術是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在特定電化學反應器內,利用電解過程中的電化學氧化反應,高效降解污水中的COD、氨氮、色度、氰化物、酚類等,不造成二次污染,在各工業園區和企業深度處理提標改造項目中具有很大優勢,可以確保化工醫藥等行業污水中的COD、氨氮、色度等指標達標排放。
化學原料藥生產廢水處理難度大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企業難以承受較大的治理投資與運行成本,從而造成一段時間不達標的問題。據了解,我國大宗原料藥生產利潤微薄,而用于污染治理的費用占到了生產成本的4%-30%。這種狀況往往迫使企業在環保處理成本方面承壓。
在多年從事制藥行業環保治理的經驗人士來看,目前制藥行業的廢氣、廢水治理關鍵是經濟成本和適用性的問題。該人士表示,從國內的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的廢水、廢氣治理的技術發展迅速,所以制藥環保處理的難點并非只是技術問題,經濟上也有許多企業難以承擔,而且處理達標后的水、氣及處理過程中產生其它副產物無法實現資源化回用。
對于環保治理,實現低成本、高效率才是解決之道。一方面,實現資源化回收。例如2021年年初,我國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印發了《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在大方針下,藥企對于環保治理的整個思路都需要轉變,不能限于原來的達標化、大眾化,而是要達到超凈化、資源化,這也釋放出了污水中高價值資源回收的信號,需要企業在工藝改進、清潔生產上下工夫。據悉,南京資環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三廢臨氧裂解催化凈化關鍵技術便適用于制藥行業VOC、有機廢水、廢液及廢鹽等治理與資源化回收利用等。該技術創造性地提出按照廢棄物分子結構處理廢棄物的思路,用于有機廢氣、有機廢液、精餾殘液、含鹽廢水、廢鹽、有機固廢等常見“三廢”的深度凈化與資源化。
另一方面,需要降低處理成本。例如,可以考慮引入其他領域技術,包括一些催化劑研發的設備結構,計算機軟件的引入,以及模擬流態和模擬反應條件這種軟件的大量介入,從而優化反應器,加大效率,降低處理成本,解決制藥行業面臨的廢水廢氣的困擾。
為更好的解決環保問題,加強環保污染治理,2021世環會【國際環保展】將于6月2-4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展會涵蓋綜合治理、水、大氣、智慧環保、環境監測、資源再生、土壤、噪聲8大環境污染治理領域,匯聚超1,600家環境企業,展示面積達15萬平米規模,已成為大規模的世界環保博覽會平臺。平臺同步啟動的線上環境技術展示廳全年為您展示廢水處理、廢氣治理、固廢處置、環境修復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的環保工程新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