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不久前,第七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于江蘇南京產生擬中選結果出爐,本次集采共有60 種藥品采購成功,涉及31 個治療類別,覆蓋常見病、慢性病用藥及抗癌藥等重疾用藥。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48%。本次集采共有295 家企業的488個產品參與投標,217 家企業的327 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
對于企業而言,無論中標或未中標,集采都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對于中標藥企而言,已中選品種進入院內醫保通道后,數量上將有所保證,節省企業的銷售費用,但同時,由于已中選品種利潤比較低,企業也面臨成本控制的挑戰。
業內認為,隨著集采等新醫改的推進,仿制藥企業品種哪怕進入集采也只能獲得不多的利潤,整個仿制藥市場都面臨盈利困難的局面,預計部分仿制藥企業或逐步退出市場。“未來的中國制藥工業企業,可能剩下3-5家市值或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的頭部企業,30-50家市值或銷售額在500億元左右的腰部企業,剩下的就是300-500家左右小而美的制藥公司。”
中信證券也在研報指出,預計臨床用藥大、采購金額高的仿制藥重磅品種(包括注射劑)將不再是藥企的利潤增長點。
在此背景下,如何存活下去是大量仿制藥企業面臨的挑戰,面向未來,“轉型”“創新”無疑將成為懸在藥企頭上的一把“利劍”,也將是藥企提升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那么,藥企該如何轉型呢?
有藥企比如華海藥業、普洛藥業近年來都在積極向上游
原料藥領域拓展,業內認為,實現“原料藥+制劑”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有利于中國仿制藥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同時,在集采的大背景下,掌握成本優勢的企業也能夠在競標中獲得優勢,減少失標帶來巨大損失的風險。比如在第七批集采中3個品種全部成功中標的賽隆藥業就有表示,集采的常態化、制度化,恰恰能夠發揮和凸顯公司的全產業鏈優勢。據了解,賽隆藥業擁有醫藥
中間體、原料藥、制劑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技術服務全產業鏈,構建了化學原料藥與制劑一體化的研發與生產能力。公司關鍵產品的原料藥均為自產,具有完整醫藥產業配套體系,對產品的質量和成本有更強掌控力,在產品研發、生產、質量穩定性以及生產成本控制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還有一批藥企比如科倫藥業、齊魯藥業、恒瑞等則朝著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從做仿制藥轉而去做新藥。其中,恒瑞早在2019年就宣布將砍掉所有仿制藥項目,全面轉型創新。截至目前,恒瑞的創新藥銷售收入占公司總營收比重已達40%,同時已有10款創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轉型初見成效。近日四環醫藥也表示,受到醫藥行業及政策變化的影響,仿制藥業務已經很難像以往一樣帶來更多的業績增速和利潤保障,要對不符合其長期戰略目標或達不到其預期的仿制藥進行剝離,更多地聚焦于具有較高增長性和較高利潤率的醫美板塊以及具有價值高增長性的生物創新藥板塊,全速推進醫美及生物制藥雙輪驅動戰略的實施。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