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過去短短2個月(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已有19家生物醫藥企業集中按下IPO的“終止鍵”,其數量相當于2022年全年的總量。
其中2023年12月,生物醫藥企業步入撤單高峰期,共有11家企業終止了IPO進程,占全年總量的30%左右。而2024年1月,這一趨勢延續,有8家生物醫藥企業撤單,其中包括多家醫藥外包服務機構。
業內表示,綜合上述19家招股書可以發現,業績增長不理想、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收入單一、客戶集中度較高、學術推廣費暴增等是終止IPO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例如1月16日撤回IPO申請的捍宇醫療,從經營業績來看,捍宇醫療未有核心產品獲批上市,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開展創新醫療器械的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整體仍處于虧損階段。
根據捍宇醫療披露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0元、49.03萬元、340.54萬元、216.66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919.24萬元、-1.57億元、-1.91億元、-5884.2萬元。
再如二度折戟IPO的愛科百發,至今也尚未實現盈利。根據招股書,2020年至2022年,愛科百發實現營業收入1415.09萬元、135.95萬元和229萬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04億元、-1.97億元和-2.14億元,三年虧損超5億元。
另外,澳斯康、貝克制藥、華脈泰科等在報告期內也均存在虧損的情形,野風藥業的營收和凈利潤持續下滑。如根據招股書顯示,澳斯康生物2019年、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8713.6萬元、2.1億元、4.51億元;凈利分別為-7975萬元、-3817萬元、7186.86萬元;扣非后凈利分別為-8613萬元、-4773.5萬元、4641萬元。貝克制藥,2019年至2022年,公司營收分別為5.18億元、3.75億元、5.46億元、3.3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91.02萬元、1657.86萬元、7926.59萬元、-7302.07萬元。華脈泰科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281.25萬元、-12600.3萬元、-11996.46萬元、-2754.18萬元。
此外有人士指出,醫藥反腐風暴以來,學術推廣費普遍成為生物醫藥企業的問詢重點。而部分企業學術推廣費呈現爆發式增長。
如數據顯示,欣捷高新銷售費用出現激增。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欣捷高新銷售費用分別為98.52萬元、1364.14萬元、11627.12萬元和16305.82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49%、12.68%、41.02%和 46.16%。2022年,欣捷高新銷售費用較2021年度增加了1.03億元,增幅超過700%。而欣捷高新的銷售費用主要為“學術推廣費”。
據悉,2020年,欣捷高新的學術推廣費還是0元,2021年直接飆至1062.11萬元,到了2022年,該項費用增長到1.07億元,占當期銷售費用的93.99%,占同期營業收入近4成。為此,交易所要求其說明學術推廣費大幅增長的原因和合理性,是否存在商業賄賂或其他利益輸送的情形。
分析人士還指出,在上述19家撤回IPO的企業中,有多家存在疫情初期生物醫藥板塊步入快速發展期,與其相關的收入大幅增長,而如今與新冠相關的收入和凈利潤,面臨著不可持續的風險的情形,在此情形之下,部分生物醫藥企業不得不主動終止IPO。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