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新藥具有研發投入高、風險大等特點,回顧2023年,這一年的創新藥行業面臨復雜變局,投融資明顯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倒逼藥企為尋求新的生存空間而加快出海。
不過,多家券商認為,資本“寒冬”和“春天”的反復是正常現象,預計2024年的創新藥行業可能會迎來復蘇期。
僅在近期,就有多家藥企宣布獲超億元融資,用于創新藥等產品研發。例如,2月25日,先聲藥業發布公告稱,2月24日,公司、山東先聲、海南先聲、先聲再明及其各附屬公司已與投資者(先進制造、中深新創、杏澤興涌及鼎信中和)就增資訂立增資協議、股東協議及其他相關交易文件。根據增資協議,投資者已有條件同意以現金向先聲再明增資9.70億元,以換取先聲再明約11.45%的經擴大已發行股本。據悉,所有投資資金須用于先聲再明集團(指先聲再明及其附屬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內的產品研發、生產及營運。
2月20日,平臺型創新藥公司信諾維宣布完成7億元E輪融資,本輪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推進公司多條管線的國內外臨床試驗,完善自主創新的靶向治療、抗感染和PROTAC三大技術平臺,加速生產基地運營以及商業化團隊建設,推動產品早日上市惠及廣大患者。
2月16日,專注于開發新一代大分子靶向抗癌藥物的普方生物宣布,公司完成1.12億美元的超額B輪融資,用于加速其抗體偶聯藥物(ADC)管線的開發,包括推進用于治療卵巢癌的ADC產品rinatabart sesutecan(Rina-S)的關鍵臨床試驗。
2月6日,專注于新型疫苗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邁科康生物宣布,公司完成近3億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將有助于邁科康生物進一步加快其新藥研發步伐,推動其產品管線的臨床開發和商業化。
......
除了融資以外,BD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融資,成為創新藥企業補充現金流的一大方式。
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國內合計發生近70起國產創新藥授權轉讓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逾350億美元,其中百利天恒與百時美施貴寶(BMS)就百利天恒研發的BL-B01D1達成授權合作,首付款8億美元、潛在總交易額有望高達84億美元,創下了國內創新藥授權交易的首付款記錄。
2024年以來,BD交易數量不斷增加,包括安銳生物、邁威生物、藥明巨諾、宜聯生物、瑞博生物等多家藥企,均宣布與海外藥企完成對外授權交易。業內預計,2024年創新品種 BD 出海的數量將保持增長態勢。
而通過創新藥出海,業內預計我國創新藥板塊商業天花板進一步打開,有望進軍北美市場,相關藥企也有望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據悉,百濟神州已“出海”的自研產品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在美獲批準4年后,目前全球銷售額成功突破十億美元大關,2023年全年銷售額達13億美元。該藥打破了國內“創新藥沒有年度收入超10億美元”紀錄,具有重要意義。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