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近年來,我國ADC藥物研發亦如火如荼,并掀起了出海熱潮。相關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共有18起ADC管線對外授權的交易發生,交易總額達209億美元。其中,包括百利天恒、映恩生物、諾納生物等藥企的ADC對外授權交易金額高達十億美元以上,非常吸睛。
例如,映恩生物2023年將三個產品授權給BioNTech,且取得了1.7億美元首付款。2023年4月,映恩生物與BioNTech就兩款抗體偶聯藥物(ADC)管線DB-1303和DB-1311達成許可和合作協議,BioNTech以16.7億美元引進這兩款ADC。2023年8月,映恩生物又與BioNTech達成了第三個ADC候選藥物DB-1305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合作。
百利天恒2023年12月宣布,將抗體偶聯藥物(ADC)BL-B01D1的中國大陸外全球權益授權給百時美施貴寶,潛在總交易額高則達到84億美元,打破中國創新藥出海授權紀錄。2024年3月10日,百利天恒發布公告,截至2024年3月7日,公司已收到由BMS支付的8億美元首付款,預計該款項將對2024年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和鉑醫藥子公司諾納生物同在2023年12月宣布,與輝瑞就靶向人間皮素(MSLN)抗體偶聯藥物(ADC)HBM9033的全球臨床開發和商業化簽訂授權協議。根據協議,諾納生物將獲得5300萬美元預付款和近期付款,及不超過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雖然國產ADC出海火熱,但有業內人士指出,ADC出海熱潮或將在今年迎來尾聲。此外,ADC賽道也可能會面臨內卷的局面。
有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1月,全球已有多達324個進入臨床階段的ADC項目,其中大部分處于臨床早期,仍處于I期早期臨床的有187個,占了近六成。
對此,業內認為,ADC藥物從臨床階段到研發成功并非易事,此外,藥物研發也需要針對目前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因此,建議藥企需保持理性,注重判斷臨床風險和注冊路徑。
目前,ADC研發賽道存在靶點同質化的局面。民生證券研報顯示,HER2、TROP2和CLDN18.2是國內ADC研發聚焦的熱門靶點,其次為B7-H3、Nectin-4、HER3、FRα和EGFR;此外,靶向c-MET、FIII和CD79B等新興靶點的新一代ADC,也進入了臨床階段。
其中,以Euhertu為代表的HER2 ADC內卷尤為激烈,國內包括映恩生物、恒瑞等都在布局HER2 ADC產品,如何在越趨激烈的競爭中走出與Euhertu的差異化之路是一大挑戰。
據悉,映恩生物采取的打法是,小適應癥加速獲批、推動上市,大適應癥解決未滿足臨床需求,拓展市場空間。例如,HER-2 ADC在子宮內膜癌的應用,不管在第一三共還是阿斯利康都不是開發重點,且沒有去開發,而映恩生物已經拿到了FDA突破性療法認證。
截至目前,映恩生物已擁有超過10項管線產品,有4項ADC管線處于臨床階段,8項臨床研究,在全球多個國家共計超過180個中心開展臨床試驗。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