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3月18日晚間,創業板醫療器械公司凱利泰發布2024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0萬元~1200萬元,同比下降83.98%~89.32%。
對于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公司稱,國家脊柱類高值耗材帶量采購政策于2023年度在各個地區逐步落地實施后,公司的各主要骨科業務如椎體成形、脊柱微創、射頻消融、創傷類產品均受到帶量采購的影響,該些集采范圍內產品的銷售價格大幅下降。本報告期公司的骨科業務即受到骨科帶量采購政策執行后的全面影響,考慮到上年同期脊柱類帶量采購政策尚未全面落地實施,預計本報告期公司整體營業收入及凈利潤較2023年一季度將大幅下降。
據了解,在骨科領域,早在2021年9月,骨科耗材國家集采就已開啟,本次集采產品為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共有5804家醫療機構參加,首年意向采購量54萬套,占全國醫療機構總需求量的90%,采購周期為2年。集采過后,產品價格大大降低,擬中選髖關節平均終端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平均降幅80%。人工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幅82%。
2022年9月,國家組織骨科脊柱類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產生中選結果,此次集采平均降價84%。本次集采根據頸椎、胸腰椎手術的需要,覆蓋頸椎固定融合術、胸腰椎固定融合術、椎體成形術、內窺鏡下髓核摘除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5種骨科脊柱類耗材,形成14個產品系統類別。
2023年11月30日,第四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覆蓋人工晶體、運動醫學相關高值醫用耗材。據悉,此次集采覆蓋人工晶體、運動醫學相關高值醫用耗材30個品種,集采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約70%。
業內指出,我國骨科植入醫療器械市場長期以來都被跨國企業壟斷,除創傷類產品基本實現國產替代外,脊柱、關節以及運動醫學產品目前仍被進口產品占據主要市場地位。隨著高值醫用耗材等集采政策逐步落實,有望加快關節、脊柱等醫用耗材實現國產替代,給頭部企業帶來新機遇。
不過,短期來看,受集采降價的影響,相關企業業績承壓明顯。實際上,不止凱利泰,骨科耗材頭部公司威高骨科在2023年度主要財務數據預披露公告中也提到,2023年受國家骨科高值耗材帶量采購降價影響,公司產品銷售價格大幅下降,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及毛利率同比顯著下降,公司整體經營業績面臨較大壓力。2023年度,公司營收凈利雙降,分別實現營業總收入12.84億元,同比下滑37.61%;實現的歸母凈利潤1.12億元,同比下滑81.29%。
而隨著骨科帶量采購影響的深入,以及企業業績的下滑,這些公司也在積極進行業務拓展。如威高骨科在2023年8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提到,未來業務拓展方向集中在新材料、新領域、數字化骨科、新術式等。新材料方向主要是對關節陶瓷材料、活性骨修復材料、多孔鉭金屬等材料的研發;新領域主要是神經外科、骨科康復領域的布局;數字化骨科主要是3D打印的定制化產品,術前規劃軟件、術后評價系統、脊柱、關節的手術
機器人等;新術式則主要關注手術微創方向。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