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當前醫藥領域,不少藥企正在通過加速裁員來應對行業危機。
如近期,德國化學品和醫藥CDMO頭部企業Evonik(贏創)宣布,計劃到2026年從現有的33000個工作崗位中裁減2000個,其中約1500個在德國。裁員將主要影響管理層。
據悉,Evonik該計劃旨在減少約4億歐元的成本,并使集團更加精簡、高效。繼2023年銷售額和利潤大幅下滑后,贏創預計2024年將僅有小幅增長。Evonik表示,預計公司2024年不會出現真正的業績復蘇,2024年營業收入(調整后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預計在17億至20億歐元之間,銷售額為150億至170億歐元。
Evonik大裁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業績表現不佳,將開啟重組、削減成本、調整組織架構等一系列調整計劃。有分析人士表示,Evonik的舉措,也是近年來很多藥企的常態。
而拜耳公司近日相關人士也表示,拜耳計劃關閉其內部咨詢部門,這將導致該部門200名員工中的大多數人失業。據悉,其將關閉在德國、美國、巴西、中國和新加坡的辦事處。拜耳公司表示,其目標是從2026年起削減20億歐元(21.7億美元)的成本,這相當于2024年預期運營利潤的五分之一左右。
今年1月,龍沙(Lonza)也宣布關閉其位于廣州開發區新知識城的生物技術工廠,將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對于關閉廣州工廠的原因,龍沙解釋稱“接不到單”。據了解,該工廠自2021年投入使用至今,運營時間還不超過3年。在此之前,龍沙還宣布關閉其位于美國加州的哺乳動物臨床生產工廠,裁員218人。
此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初以來,住友制藥已經進行了3輪大規模的裁員,涉及員工近1300人,集中在北美。
據了解,住友制藥全球化躍進伴隨著Latuda的銷售增長而加速,此后住友制藥不斷涉足新的領域,如腫瘤、再生醫學和細胞治療等。但住友制藥靠大單品高速增長的背后隱患也在持續發酵。而住友制藥選擇對沖營收下降的方式便是直接的大幅裁員,并調整公司架構。
輝瑞公司也于2023年11月表示,作為其35億美元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該公司將在其位于英國肯特郡桑維奇的生產基地裁員500人。由于新冠疫苗和療法的銷售低于預期,輝瑞在10月份宣布了成本削減計劃,此前還下調了全年收入預期。
據了解,自2023年以來,New Vision、康泰倫特(Catalent)、賽默飛世爾等國際公司皆有程度不一的“收縮”表現,裁員、關廠、出售股權……成為它們轉型調整的主要手段。
分析人士表示,藥企減員原因多樣,包括戰略調整、核心管線臨床失敗等。而在醫藥領域,藥企收購消息頻出,分拆部門、關閉工廠以及減員也成為調整方式之一。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