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通過授權出海、自建渠道等方式,中國創新藥加快在新興國家市場加快布局,以期真正實現從“代工廠”到“跨國藥企”的轉型。其中東南亞就是典型。
據悉,不少藥企正在行動“下南洋”。如今年3月初,復宏漢霖宣布漢曲優在泰國和菲律賓獲批上市。這款產品曾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中歐雙批單抗藥物,后又成功在新加坡、柬埔寨、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4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
資料顯示,復宏漢霖,早在2019年底,便將其斯魯利單抗(PD-1單抗)在東盟十國的部分適應證及療法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授權給KG Bio(Kalbe Genexine),該企業由東南亞規模大的上市醫藥公司之一Kalbe Farma同韓國生物技術研發公司Genexine Inc.合資組建,復宏漢霖獲得首付款1000萬美元,監管里程碑共計不超過2200萬美元,銷售里程碑共計不超過6.5億美元。
上藥集團也在東南亞多有布局。3月29日,上藥在2023年年度報告中表示,目前上藥泰國已完成自有產品上市,完成相關產品線引進,取得銷售收入;上藥新加坡公司完成兩款產品引進,實現穩定運營;在菲律賓市場,上藥也取得準入突破,部分產品擬于近期上市。
據悉,2023年藥企“下南洋”動作也頻頻。如2023年3月,君實生物宣布將與康聯達生技設立合資公司,于東南亞多國合作開發和商業化PD-1特瑞普利單抗;4月康方生物宣布與中國生物制藥旗下正大天晴藥業集團共同合資的正大天晴康方與Specialised Therapeutics(ST)公司簽署了一項合作與許可協議,以授予其公司自主研發的派安普利單抗注射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11個國家的獨家銷售權……
此外,傳統藥企科興制藥,在東南亞深耕已久,更是希望作為國內藥企出海東南亞的平臺。萬泰生物也在不斷推進出海事宜,瞄準東南亞等地。
那么國內藥企為何加碼進軍東南亞市場?有分析人士表示,東南亞市場潛在需求可觀。如東南亞人口密集,經濟增速較快,區域市場未滿足的醫療需求還有很多。有數據顯示,2022年—2026年,新興市場國家的醫藥市場平均5年復合增速為5%—8%,發達市場國家5年復合增速只有2%—5%。
另有人士表示,東南亞醫藥市場有可能重復中國市場成長態勢,成為世界醫藥市場增長的新引擎。從出海形式來看,主要有產品對外授權、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同開發產品、組建合資公司/投資本地公司、當地建立生產能力幾種,其中主要以產品對外授權為主。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