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深交所網站公布關于終止對蘇州速邁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速邁醫學”)頭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審核的決定。
速邁醫學是一家專注于從事手術
顯微鏡研發、生產與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原擬在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不超過1,546.07萬股,原擬募集資金50,811.47萬元,計劃用于年產手術顯微鏡10,000臺擴產項目(一期)、研發中心升級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速邁醫學此前披露的招股書和審核問詢函回復顯示,報告期(指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1至6月)內,速邁醫學經營業績穩健增長,經銷收入占比超八成。從其核心產品銷售結構來看,高端系列的銷量和銷售金額均不突出。此外,報告期內速邁醫學的研發費用合計約5500萬元,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研發費用率整體水平較低。
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速邁醫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86.51萬元、1470.30萬元、1776.24萬元和1038.9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6.73%、6.59%、6.47%和6.76%。而在招股書中,速邁醫學列舉了朗視儀器、海泰新光、美亞光電和蔡司醫療等4家公司用于對比,報告期這4家公司平均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1.39%、10.80%、11.22%和8.95%。
反觀速邁醫學的銷售費用,報告期內分別為2082.24萬元、2591.73萬元、2844.06萬元和1934.71萬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11.82%、11.61%、10.37%和12.59%,遠高于同期研發費用的支出。業內表示,銷售費用尤其是市場推廣費,幾乎是問詢中監管高壓審查且持續追問的重點。
回顧2023年,醫藥IPO節奏開始發生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A股市場IPO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數量,從2022年的50家縮水到21家,減少58%。IPO募資總額也從2022年的765.1億減少到223.2億,縮水70.8%。
另有數據統計,2023年內,未通過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審核、未獲中國證監會注冊以及主動撤回IPO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近29家。僅2023年12月27-31日,宣布終止IPO的醫藥企業就多達5家。
進入2024年,醫藥企業IPO回撤仍在繼續。除了上述速邁醫學外,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藥企IPO終止。如今年初,捍宇醫療頭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已經終止,終止理由為捍宇醫療和保薦人日前主動提交了申請撤回文件,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本次審核。資料顯示,捍宇醫療主要從事結構性心臟病介入器械與電生理產品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據悉,截至提交科創板招股書時,捍宇醫療仍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1-9月,捍宇醫療分別虧損1.57億元、1.91億元和5884.2萬元;研發費用分別達到4377.58萬元、6628.75萬元和4355.18萬元。
今年初終止IPO的企業還有澳斯康生物、愛科百發生物、博納精密、康亞藥業、瑞一醫藥等。
其中1月2日,CXO企業澳斯康生物科創板IPO終止,原計劃募資30億元;1月8日,愛科百發生物科創IPO宣布終止,原計劃在科創板募資19.97億元;同日,博納精密創業板IPO終止,原計劃募資5.45億元;1月16日,康亞藥業也主動撤回北交所上市申請,IPO終止;1月17日,瑞一醫藥也因申請撤回而被終止審核。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生物醫藥的IPO環境并沒有明顯改善,不過也有觀點指出,生物醫藥經過調整周期,開始進入復蘇的初期。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