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有業內人士指出,生物醫藥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點方向,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為更好的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近年來,國內利好政策頻出。
據悉,今年,包括上海、北京、廣州、珠海在內,多地相繼發布支持生物醫藥產業或創新藥械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政策出臺之密集,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與鼓勵下,各地生物醫藥產業也實現快速發展。如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從2019年的3800億元升至2021年的7600億元,實現翻番。其預計2025年實現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達到24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萬億元。
其中,上海灣區生物醫藥港已集聚了50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包括12家上市公司和23家規模以上企業。據悉,上海灣區生物醫藥港聚焦發展新藥創制、高端醫療器械和前沿生物技術,以及疫苗、細胞治療領域等生物制劑領域,全力打造“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產業鏈的生物醫藥制造高地。特別是在生物制造領域,聚集了研發、臨床、上游原材料、產業化設備、動物實驗平臺等上下游企業。
再如北京,醫藥健康是北京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而北京經開區占全市醫藥健康產業近一半規模。截至目前,北京經開區聚集了各類生物醫藥健康企業3500余家。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經開區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產值約900億元,累計上市企業21家,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望未來,北京經開區生物醫藥健康產業規模力爭到2025年突破2000億元,規上企業總數突破120家,上市企業數目突破30家,在細胞與基因治療、高端醫療裝備智造等前沿賽道形成創新突破,新申報上市藥品、二類及三類醫療器械產品100個以上,建設成“新藥智造”產業高地。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也實現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799.69億元,繼續保持增長。
從產業布局看,目前廣州產業集群持續向城市創新核集聚,已形成以黃埔區國際生物島為核心、“兩城一島”為牽引、南沙區廣東醫谷和生物谷等多區多片聯動的空間集聚發展格局。其中國際生物島集聚了530家企業,南沙區廣東醫谷孵化了300多家企業。據統計,廣州市現有各類生物醫藥企業6400多家。近年來先后引育百濟神州、諾誠健華、達安基因等行業企業共同帶動行業發展,推動建設諾誠健華新藥研發生產基地、廣州綠葉生物制藥產業園等大批重點項目,產業競爭力鞏固提升。
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經歷一場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仿制到創新的涅槃之路。與此同時,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也正在加速闖入世界。根據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共發生了近70筆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對比往年數據,無論交易數量還是交易金額都創下了新高。
通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如日中升,業內表示,為更好地保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醫藥企業和藥品監管部門要共同做好保安全促發展各項工作。醫藥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加大科研投入、人才引進和培養,創造良好科研創新環境,集中力量開展生物醫藥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藥品監管部門要堅持寓監管于服務之中,持續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支持醫藥研發創新,推動我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