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AI 制藥呈現出高效率,近年來,"AI+新藥研發"也成為醫藥行業企業重點布局的新賽道和新方向。數據顯示,全國現有102家AI+醫藥研發企業,全國AI+醫藥產品在臨床前研究階段和臨床試驗階段的項目分別有76項和30項。
據悉,雖然目前全球暫時還沒有一款AI研發的全新藥物成功獲批上市,但是AI 制藥也迎來了新的突破,其中INS018_055是一款由英矽智能端到端人工智能平臺發現的、潛在First-in-class用于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候選藥物,該藥物于2023年1月在新西蘭臨床I期試驗中取得積極頂線數據,在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PK)方面均表現良好。
2023年6月英矽智能宣布該藥物進入2期臨床試驗階段,在中國、美國兩地同步開展。2024年3月8日,英矽智能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發表研究論文,闡述由其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潛在TNIK抑制劑INS018_055從算法開發走到2期臨床試驗的歷程,并頭次披露該藥物的臨床前和1期臨床試驗數據。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表示,INS018_055的臨床前和1期臨床試驗結果說明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具有簡化藥物設計的潛力,但這些結果需要在2期和3期臨床試驗中進一步評估。
INS018_055是中國頭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并進入臨床的AI藥物。據了解,INS018_055的適應證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種罕見病,病因不明,好發于中老年男性。患者通常表現為慢性呼吸困難和干咳,癥狀持續數月至數年,終可能導致低氧血癥、呼吸衰竭。
業內指出,AI+新藥研發是指以醫藥大數據為基礎,將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及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藥物研發過程中。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高、風險高,素有十年十億美元的“雙十”困境說。而AI強大的算法和算力有望大幅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降低研發成本。有機構估計,生成式AI每年可為制藥和醫療行業帶來600億至11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另有機構表示,使用AI技術可使藥物早期發現所需時間縮短至1/3倍,成本節省至1/200倍。
可見,以人工智能(AI)大模型為主導的新興技術,正在加速重塑醫藥制造行業。AI和醫藥行業的融合,有望改善行業重投入、高風險的現狀,推動行業更快地發展。
面對AI帶來的經濟價值,國內外藥企也積極擁抱這一市場。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現有102家AI+醫藥研發企業,頭部企業主要有英矽智能、晶泰科技、深勢科技、冰洲石生物等,其中晶泰科技、英矽智能已在香港市場提交IPO申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