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消息,3D打印藥物企業南京三迭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宣布,與BioNTech達成研究合作與平臺技術許可協議,雙方將基于3D打印藥物技術開發口服RNA藥物。
此次合作旨在提供一種突破性療法,通過口服制劑方式來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根據協議,三迭紀將獲得1千萬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望獲得總金額超過12億美元的產品開發、注冊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潛在的分級銷售特許使用費。據悉,這一金額刷新了藥物遞送領域的合作金額紀錄。
據了解,核酸(RNA)藥物是近年來快速興起的賽道之一,其優點是能夠打破傳統藥物三大困境——難以成藥、不可成藥、效力不足。2024年在投資市場普遍遇冷的情況下,RNA藥物逆勢而上,合作消息也愈加頻繁。
例如,1月3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與瑞博生物共同開發小核酸創新療法,主要治療非酒精性或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炎。根據協議,瑞博生物將收到一筆預付款,并有權獲得里程碑付款及上市產品的階梯式銷售提成,總金額或將超過20億美元。
2024年上半年,GSK宣布以5000萬美元收購美國Biotech公司ElsieBiotechnologies,從而加速下一代寡核苷酸藥物(OND)的開發。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小核酸藥物對外授權許可項目數量不多,但授權金額累計已超60億美元。其中,舶望制藥與諾華1月初就RNAi療法達成的授權許可,潛在交易總金額高達41.65億美元,刷新了小核酸藥物授權交易的金額紀錄。
而在去年的2023年,全球小核酸領域發生31起交易(包括license in、license out以及企業合作),總交易金額高達84.96億美元,同比增長371%。其中有7家跨國藥企在小核酸領域進行了商業化布局,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交易有6起。
而在國內,頭部傳統藥企、Biotech也在加速推進小核酸藥物研發,既又恒瑞、石藥等謀求轉型的傳統藥企的身影,也有博瑞生物、圣諾醫藥等均為較早成立,且專注于核酸藥物開發的企業;此外,艾瑪生物、大睿生物、赫吉亞等成立不久的小核酸公司也在賽道上積極布局。截至目前,國內至少已有26款藥物進入臨床階段,隨著今年國產小核酸成功“出海”消息頻傳,預計未來三到五年,會有更多商業化藥物走向海外市場。
平安證券分析指出,小核酸藥物相比現有的小分子和抗體藥物具有靶點篩選快、研發成功率高、不易產生耐藥性、更廣治療領域和長效性等優點,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但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目前,國內小核酸藥物在研企業與全球相比差距較大,其中由中國團隊自主開發、進入Ⅱ期的產品數更少。這也是由于技術難關有待進一步突破。 雖然在研小核酸數量較多,但多數藥物的靶器官集中于肝臟或局部給藥,主要是由于其他組織的特異性遞送系統仍有待進一步開發。
業內預測,全球寡核苷酸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將增長至109億美元。另據業內統計分析,預計2024年全球小核酸藥物市場規模將會達到86億美元,小核酸藥物市場前景可期。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