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2010年之后,我國逐步加強合成生物領域的頂層戰略規劃,密集出臺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發展的政策文件,機構表示,未來合成生物產業仍將處于政策紅利期。
合成生物學作為現代生物學與多學科系統融合發展而成的新興交叉學科,是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的生物技術革命。
據悉,多地紛紛劍指合成生物。如7月12日,廣州成立“合成生物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并落戶海珠區。該聯盟將承擔服務合成生物成果轉化、協同創新等功能。據悉,廣州早在《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就提出發展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科學問題分析,搶占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制高點,以及部署針對合成生物威脅因子的相關偵測技術。
此外,上海7月印發《關于加快“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支持開展面向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研究;《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更是提出,到2025年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領域企業上市。北京則在5月印發的《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到,在合成生物等前沿技術領域中,北京將布局“核爆點”專項。
據悉,河南省未來將著力構建“一核、五基地”為主體的生物經濟發展布局,瞄準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積極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建設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成果轉化平臺。
合成生物學結合了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等多種學科,旨在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系統或重新設計現有的生物系統以實現特定功能。作為生物制造的核心,合成生物發展前景廣闊。
有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3年,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市場規模從53億美元增長到超過170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27%,預計在2028年將成長為體量近500億美元的全球性市場。
面對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企業加速布局,資本“熱情”投入,合成生物公司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以深市為例,截至目前,創業板有110家生物醫藥產業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2萬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占比接近13%。在生物醫藥領域,以華大基因、川寧生物、康弘藥業、三元生物、衛光生物、金城藥業等相關代表企業,積極用好用足資本市場工具,在基因檢測、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等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如川寧生物自研自產打造合成生物學一體化優勢。公司自2020年設立銳康研究院開展合成生物學產品研發,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在化妝品原料、保健品原料、農業飼料及生物基材料等細分領域開展了10余個合成生物學相關產品開發。截至2024年7月,公司紅沒藥醇、5-羥色氨酸、肌醇和角鯊烯均已進入生產階段,公司生物經濟業務產業化放量的業績兌現期有望到來。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