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醫藥股市】昨日(8月14日),創新藥板塊大幅回調,熱度持續攀升,獲得資金大力布局。過去10個交易日資金凈流入2.05億元,實時成交額突破7974萬元。
實際上,今年以來,一系列利好創新藥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例如,7月5日審議通過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核機制,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要調動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強化新藥創制基礎研究,夯實我國創新藥發展根基。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的落地對提振市場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堅定看好中國創新藥全球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相信相關政策的落地將會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同時也為投資者開辟了新的價值藍海。
同月,國家藥監局審議通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工作方案》。方案提出,擬針對創新藥臨床試驗限速的關鍵環節,探索建立提升藥物臨床試驗質量和效率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實現30個工作日內完成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的審評審批。
興業證券認為,創新藥收獲期已至,總體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創新是生物醫藥發展本源,近十年,在多項監管及支持政策的催化下,隨著國內生物醫藥技術的進步,我國創新藥行業步入高速發展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藥出海機會被看好。7月26日,基石藥業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批準舒格利單抗聯合含鉑化療用于無EGFR敏感突變,或無ALK,ROS1,RET基因組腫瘤變異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6月22日,和黃醫藥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抗腫瘤新藥呋喹替尼取得歐盟委員會批準,用于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這是呋喹替尼2023年11月在美國上市后再次取得重大進展。同時,隨著國內創新藥水平的不斷提升,國際也對國產藥越來越認可,導致海外授權金額持續攀升。截至目前,海外授權交易金額超過5億美元的項目有30多個。
首創證券表示,2023年以來中國本土創新藥出海實現質的突破,一方面多款創新藥獲得美國FDA批準,進入商業化兌現階段,另一方面國內創新藥企業實現了多筆license-out交易,且合作方包括了多家國際頭部大藥企,創新藥出海迎來質的飛躍。目前中國創新藥進入海外市場有以下模式:自主進行臨床研究,并自行搭建銷售團隊,負責海外市場推廣;自主進行臨床研究,但將海外市場銷售權益對外出讓,獲取銷售分成;在創新藥研究早期就進行對外授權,與合作方聯合開展臨床研究,并由合作方負責銷售。該行認為,未來數年內隨著多個重磅生物藥陸續到期,全球生物類似藥行業將迎來全新的增長機遇和空間。創新藥板塊近期迎來政策支持、業績兌現、學術會議、聯儲降息等多重催化,本輪調整后向上彈性或值得期待。
西南證券則認為,創新藥出海的邏輯包括三點:中美醫療支付能力差距顯著,海外市場空間巨大;創新藥在國際市場的售價通常更高;首付款快速回籠,有利于加速推進海外臨床試驗。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