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近日消息,美國公布了醫療保險根據《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RA)談判的首批 10 種藥品的最終價格。
在10種藥品中,有9種的談判價格都至少降低了50%,降價幅度大的產品是糖尿病治療藥物:默沙東的 Januvia 降價 79%,從每月 527 美元降至 113 美元;其后是諾和諾德治療 1 型糖尿病的 Fiasp,降價 76%,從每月 495 美元降至 119 美元;阿斯利康的Farxiga(達格列凈)降價 68%。
中信證券研報表示,美國IRA法案頭批藥品談判價格落地,標簽價降幅在38%-79%;但由于談判品種普遍采用高標簽和高返點的生意模式,該行測算談判降價對于實際產品的凈價影響僅約為10-20%,且目前談判價格只適用于Medicare患者,不適用于商保患者,對于原研藥企報表端的短期影響有限。
而從長期維度,該行認為,IRA談判降價導致單個產品峰值回報期縮短,藥企會逐步傾向以大適應癥作為首發適應癥的開發策略。此外,考慮自研周期相對較長,峰值回報周期縮短情形下,大藥企收并購有望加速。綜上,該行維持國內創新藥行業“強于大市”評級,建議積極關注管線品種具備海外商業化/授權潛力的企業。
實際上,近年來,國產創新藥“出海”持續提速。不久前的8月9日,跨國藥企默沙東宣布收購同潤生物的在研雙抗新藥CN201,擬用于治療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交易總額預計將達到13億美元。6月14日,亞盛醫藥宣布將奧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授權許可給武田,依據協議,亞盛醫藥將收到1億美元的選擇權付款,并有資格獲得≤約12億美元的選擇權行使費和額外的潛在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年度銷售額提成的雙位數比例特許權使用費。
據業內統計,2023年,我國一共有156個藥品實現對外授權,項目交易總金額達350億美元,其中有78個項目屬于國內出海項目。進入2024年,對外授權交易數量仍在增加。僅今年上半年,醫藥行業發生30余起海外License-out授權合作,涉及小分子、單抗等多種類別。
另外在商業化層面,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美國市場上市的國產創新藥累計達6款,且獲批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2023年獲批數量分別為1款、2款、3款。
首創證券研報指出,通過合作的方式開拓海外市場是現階段中國制藥企業較為理想的選擇。對于創新藥出海,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因素:藥物的潛在銷售峰值,適應癥患者數量較多的創新藥有望獲得更高的銷售峰值;患者基數較小的適應癥即使獲批,業績/市值彈性也較為有限;臨床療效和在同靶點藥物中上市順序,具備best-in-class或me-better潛力的品種有望獲取更高的市場份額,上市時間較早的藥物具備一定先發優勢;海外合作方的實力,由于目前全球創新藥商業化的主力仍然為傳統醫藥頭部,因此向頭部授權的品種有望獲得更高的銷售峰值。建議關注:億帆醫藥、邁威生物、恒瑞醫藥等。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