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企業新聞】近日,美股上市的中國創新藥企康乃德在其網站上宣布,未來將大幅縮減其中國業務,轉型成一家美國公司。為此,去年一年里,公司已經裁掉了15%的中國員工,今年年底還將進行進一步的裁員。
據了解,康乃德的業務主要在國內開展。公司在創立之初選擇了自免藥物市場,搭建了CBP-201、CBP-307、CBP-174和CBP-233四條研發管線。
其中,CBP-201是一款IL-4Rα單抗,該藥物市場潛力巨大,吸引了眾多藥企布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上半年,至少包括在內10家企業正在研發IL-4Rα單抗藥物。從進度來看,智翔金泰、恒瑞醫藥、三生國健等IL-4Rα單抗藥物的研發進度均靠前,目前國內均已處于III期臨床之中。
就已上市的CBP-201銷售額來看,2017年3月,賽諾菲與再生元合作開發的IL-4Rα單抗——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獲得FDA批準上市,同樣用于治療成人中重度特應性皮炎,商品名為Dupixent。
康乃德指出,公司的IL-4Rα單抗比度普利尤單抗起效更快、藥效持續時間更長。根據1期臨床數據,接受300mg劑量注射的患者,四周后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改善超過50%(EASI-50),而度普利尤單抗僅有69%的受試者達到了這一治療效果。該消息發出后,公司吸引了近2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公司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21年年底,康乃德公開了CBP-201的2期臨床數據,雖然達到了有效性終點,但各治療組數據普遍不如度普利尤單抗,me-better轉眼就成了me-worse。雖然康乃德出面解釋并非是藥物本身不行,而是臨床設計導致數據不夠好。但結果讓外界很難接受,次日股價暴跌57.72%。
2022年5月,康乃德的另一款管線藥物S1PR調節劑CBP-307的二期臨床試驗發布,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未達到統計學意義。次日股價再次大跌近60%。
到了2023年,康乃德將其CBP-201的國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給了先聲藥業。根據協議,康乃德將獲得 1.5 億元的預付款,里程碑付款小于等于 8.75 億元。除了之前未完成的臨床外,未來所有新的國內臨床及新適應癥開發都由先聲藥業來完成。目前,先聲藥業宣布了已經啟動國內CBP-201針對特應性皮炎和哮喘的三期臨床。
與此同時,今年5月,康乃德決定終止與輝瑞的協議,暫停引進CBP-174,推遲其所有臨床前和發現項目的推進。CBP-307臨床開展已讓位于CBP-201,也在尋求對外授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3年,康乃德就有一系列動作引起業內關注,包括11月以超 10 億元的價格將樂德奇拜單抗在大中華區的權益授予先聲藥業,生產則轉移到了美國當地的生產制造企業。與此同時,公司也發生了人事變動。今年6月,康乃德兩位創始人鄭偉和潘武賓遞交了辭職信,9月7日,公司原CFO也選擇離職,其在公司任職已近三年。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