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消息,10月28日起,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已開展產品確認及供應區域填報工作,這意味著第五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工作有了新的進展。
本次開展的是第五批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登記產品范圍包括獲得我國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涵蓋植入體、言語處理器等)、外周血管支架(不含胸主動脈支架、腹主動脈支架)類醫用耗材。在此之前,我國高值醫用耗材已經歷四次國家組織的集中采購,集采范圍涵蓋心臟冠脈支架、人工髖關節、骨科脊柱類、運動醫學等領域,平均降價幅度從93%降至約70%。
據了解,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解決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最直接有效的康復手段,能使全聾患者恢復部分聽力,并在語言訓練后恢復正常交流。目前,我國現有聽力殘疾人的人數2780萬人,其中,0-6歲的聽力殘疾兒童約為13.7萬人,每年新增聽障兒童2萬至3萬人,適合人工耳蝸的患者總數量約740萬人。
由于我國聽力殘疾的人數較多,國內人工耳蝸市場規模龐大,已從2017年的6.9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17.94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20%,預計未來5年,人工耳蝸市場規模將以18.2%的年均復合增速增長,并到2027年達到約41.4億元。但人工耳蝸的價格昂貴,目前,國產人工耳蝸價格普遍在10萬元以下,進口品牌價格在10萬元~30萬元之間,這類產品的價格使得很多患者家庭望而卻步,導致國內人工耳蝸市場滲透率整體非常低,累計僅有7萬多名聽障人士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
為了減輕患者家庭的負擔,讓更多患者用上人工耳蝸,近年來,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等10多個省份陸續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救治了更多的聽障家庭,降低了平均費用。
不過,患者自付部分仍不便宜,且人工耳蝸因為高價也難以大范圍進入各地醫保,在此背景下開展的人工耳蝸集采談判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進一步降低人工耳蝸的價格,讓患者用得起產品,同時,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國產企業而言,或是一個利好。
國信證券亦在研報中指出,人工耳蝸有望通過集采實現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參考前四次高耗國采的降價情況,疊加人工耳蝸市場參與者較少,價格降幅有望趨于合理,國產企業有望通過集采推動進口替代。
據了解,由于人工耳蝸技術門檻高,且原材料依賴進口,目前國內市場仍主要由外資品牌占據。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目前國內共有6家生產人工耳蝸產品的企業,3家進口企業分別為科利耳美迪醫療、領先仿生,3家國產企業分別為力聲特、弘鼎康醫療、諾爾康。隨著人工耳蝸高值耗材集采的開展,意味著,力聲特、弘鼎康醫療、諾爾康3家國內企業或迎來新機遇。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