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在制藥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藥物研發領域變革的驅動力之一。業內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制藥流程,提升了藥物研發效率。
如有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某些藥物分子的研發較傳統方式用時縮短了三分之二,研發費用只有行業平均研發費用的十分之一。平均來看,在沒有人工智能支持的情況下,新藥研發管線的成功率通常低于5%,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將這一數字提高3至5倍。
另有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制藥中的應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藥物靶點的發現和識別、藥物分子設計、臨床開發和臨床轉化方案的優化。其中,第二階段數據豐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也更成熟。
據悉,近年來,在AI領域,醫藥企業正在不斷發力。
如12月13日,石藥集團發布公告,稱與百濟神州就集團的新型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2A(MAT2A)抑制劑(SYH2039),以及后續開發的由該化合物組成或含有該化合物的任何藥品在全球的開發、制造及商業化訂立獨家授權協議,潛在交易額為18.35億美元。而在兩個月前,石藥集團剛與阿斯利康達成獨家授權協議,推進開發一款臨床前創新小分子脂蛋白(a)(Lp(a))抑制劑YS2302018,潛在交易額超過2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被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和國內創新藥“一哥”百濟神州看中的上述兩款藥物,均為AI技術驅動獲得的臨床候選藥物。
資料顯示,SYH2039是一款通過AI驅動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平臺獲得的臨床候選藥物。該平臺通過AI技術分析靶標蛋白與化合物分子的結合模式,對分子成藥性進行針對性優化設計,最終篩選得到的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小分子MAT2A抑制劑。YS2302018也是由石藥集團利用AI技術分析目標蛋白與現有化合物分子的結合模式,對成藥性進行優化,并最終選出的高效Lp(a)抑制劑。
不止阿斯利康、百濟神州,據悉,今年以來,包括禮來、諾華、基因泰克、吉利德等頭部藥企也都紛紛重金加碼了AI制藥領域。如基因泰克在今年9月與AI制藥公司銳格醫藥達成購買協議,將獲得治療乳腺癌的下一代CDK抑制劑產品組合。根據協議條款,基因泰克將支付8.5億美金首付款,這刷新了AI制藥的首付款紀錄。
今年10月,AI制藥公司Insitro宣布與禮來簽署三項戰略協議,雙方共同推進治療代謝疾病的潛在新藥,包括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性肝病(MASLD)。9月,禮來還與 Genetic Leap 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將利用Genetic Leap的RNA靶向人工智能平臺,為禮來選定的靶點開發寡核苷酸藥物。
業內表示,AI能夠為藥物研發提供巨大應用價值,也正因為此,藥企紛紛加碼布局。有報告顯示,AI主導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創新藥管線數量在2023年已經邁入300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人工智能制藥企業英矽智能還對外宣布,其一款人工智能藥物取得積極結果,數據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劑量依賴性的藥效趨勢,這也成為全球頭個人工智能藥物概念驗證案例。
英矽智能相關人士表示,在很多藥物研發實際場景中,尤其是在具備較好的數據基礎的環節,人工智能已經實現了非常好的落地。但是該人士也指出,由于藥物研發鏈條長、涉及數據種類多,想要通過人工智能完成藥物研發“端到端”的系統性提升,目前仍非常具有挑戰。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