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隨著中國創新藥管線不斷擴大、 研發實力屢獲驗證、資產性價比顯著,2023年下半年起創新藥BD出海、收并購明顯提速。有機構表示,展望2025年這一趨勢或仍將持續。同時機構指出,海外藥企的關注重心將轉向創新價值和差異化顯著的更新技術路徑,包括 CGT、小核酸、核藥、雙靶/多靶抗體和ADC等。
如細胞與基因治療(CGT)作為具有前景的治療領域之一,正在國內蓬勃發展。行業數據顯示,中國CGT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活力,CGT在研管線達647項,涵蓋了病毒載體療法、細胞治療、核酸藥物和mRNA療法等多個方向,針對遺傳性疾病、腫瘤、罕見病等重大疾病領域,顯示出巨大的治療潛力和市場前景。有數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國內超40家聚焦CGT領域的公司獲得了新一輪融資。
核藥,又稱放射性藥物,是一種用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標記的化合物及生物制品來診斷、治療疾病的制劑。有數據預測,全球核醫藥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預計全球核醫藥市場在2022—2026 年的復合增速為11.6%,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5億美元。
據悉,核藥在腫瘤治療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商業化表現強勁。如2018年和2022年美國食藥監局相繼批準了諾華的兩款藥Lutathera和Pluvicto上市,2023年,這兩款藥的總銷售額突破了15.8億美元。其中,Pluvicto上市當年(2022年)即實現收入2.7億美元,2023年飆升至9.8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263%。
在國內市場,核藥也吸引了不少藥企入局。目前,國內布局核藥的企業包括恒瑞醫藥、遠大醫藥、先通醫藥、瑞迪奧醫藥、中國同輻、東誠藥業等。
此外,雙靶/多靶抗體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著藥企加快布局,交易也日漸活躍。如2024年10月,葛蘭素史克宣布以3億美元預付款+5.5億美元里程碑金額引進恩沐生物的CD3/CD19/CD20三抗CMG1A46,該分子目前處于血液瘤一期臨床,自免適應癥預計2025年進入一期臨床。
此外,根據梳理,今年國產自免TCE雙抗/三抗連續完成多項重大授權合作,包括同潤生物CD3/CD19雙抗授權給默沙東,嘉和生物CD3/CD20雙抗、岸邁生物BCMA/CD雙抗通過NewCo模式出海等。
全球抗體偶聯藥物(ADC)藥物市場規模也呈現逐年高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從2018年到2023年,這一規模從20億美元增長至10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9.1%;預計2023年到2030年期間將以30.3%的年復合增長率繼續增長,到2030年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將增長至662億美元。
面對可觀的市場空間,國內外大批創新藥企積極布局ADC賽道。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5月,國產ADC新藥研發共519項。且越來越多ADC憑借實力“授權”出海。例如,近日的12月4日,映恩生物宣布,與全球生物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已就一項在研早期抗體偶聯(ADC)藥物DB-1324達成合作,協議總金額超過10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當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型醫藥市場,隨著中國創新藥企研發能力不斷提升,MNC仍將持續在我國尋找合作標的。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