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頭部企業加速轉型,Biotech 企業逐步盈利……一場重塑醫藥產業格局的變革正在上演。業內表示,在政策紅利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創新藥行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其中有數據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創新藥行業市場規模空間超過1.13萬億元。
分析指出,2024 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突破 1.13 萬億元,增速顯著高于仿制藥市場。這一數據背后,是政策、資本與技術的深度協同,如國家藥監局優化臨床試驗審評審批試點方案,將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周期壓縮至 30 個工作日;地方通過產業基金、稅收優惠等政策,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商業化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傳統藥企轉型成效顯著,包括恒瑞醫藥、科倫藥業、翰森制藥、中國生物制藥等企業通過持續研發投入,實現創新藥管線的壯大。
如恒瑞醫藥自2011年以來,已在國內獲批上市18款新分子實體藥物(1類創新藥)和4款其他創新藥(2類新藥)。在上市申報方面,目前公司已有19項新藥上市申請獲NMPA受理,包括瑞康曲妥珠單抗、瑞拉芙普-α注射液、艾瑪昔替尼、SHR8058等新藥申報,以及海曲泊帕等新適應癥申報,涉及癌癥、糖尿病、自免、眼科等治療領域。
科倫藥業作為行業內的重要企業,通過仿制藥與創新藥研發雙輪驅動,不斷拓展業務版圖,提升自身實力。在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公司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究。以 sac-TMT 為例,這是一款由科倫博泰生物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由靶向 TROP2 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可酶促裂解的 Linker 和新型拓撲異構酶 I 抑制劑組合而成。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方面,sac-TMT 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 年 3 月,它獲得 NMPA 的突破性療法認定,用于一線治療不可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 PD-L1 陰性 TNBC。此外,科倫藥業還有多款創新藥處于不同的研發階段。
除了傳統藥企轉型成效顯著外,Biotech 企業也迎來盈利拐點。如百濟神州憑借 BTK 抑制劑澤布替尼等核心產品,凈虧損持續環比改善。公司表示,今年公司有望迎來盈利拐點,稱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預計將實現2025年全年經營利潤為正。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營業總收入高達191.36億元,同比增長48.6%。產品收入同比上升72.9%至189.86億元。無論是總收入還是產品收入,其前三季度均已躍過2023年全年的174.23億元。
此外,港股 18A 及科創板上市藥企中,正在盈利上岸。如百利天恒、艾力斯、三生國健、諾泰生物、匯宇制藥等A股科創板上市藥企預告2024年盈利。
業內表示,隨著基因編輯、AI 藥物設計等技術的應用,創新藥研發效率將進一步提升。有數據預測,2030 年中國創新藥市場規模有望接近 2.3 萬億元,神經疾病、呼吸系統等領域將成為新增長點。政策端,醫保局探索 “丙類藥品目錄”,商業保險覆蓋創新藥費用,構建多層次支付體系。站在萬億市場的新起點,中國創新藥正以 “技術原創性 + 全球商業化” 為核心競爭力,書寫從 “制造大國” 到 “創新強國” 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