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在全球生物醫藥領域,抗體偶聯藥物(ADC)曾憑借獨特的作用機制與療效,成為藥企們研發焦點,也為國產創新藥出海帶來了曙光。前些年,國產 ADC 藥物授權出海交易一路高歌猛進,交易數量與金額屢創新高,吸引全球目光。然而,經歷了近兩年的BD交易熱潮,多數跨國藥企ADC管線儲備已趨于飽和,國產 ADC 藥物出海也呈現降溫態勢。
數據顯示,2024 年,國產 ADC 出海授權交易達成 23 項,與 2023 年的 22 項近乎持平,但交易總額卻僅為 134 億美元,相較于 2023 年的 215 億美元,同比降幅高達 43%。這一降一穩的鮮明對比,揭示了市場風向的轉變。此前,ADC 賽道堪稱資本與藥企競相追逐的 “黃金賽道”,從 2021 年至 2024 年 11 月底,國產 ADC 藥物領域 BD 交易總額已超 400 億美元。眾多藥企憑借 ADC 項目授權出海,實現了資金回籠與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雙贏。?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錯綜復雜。一方面,經過前幾年的加碼布局,多數跨國藥企(MNC)的 ADC 管線儲備已趨近飽和。它們在前期大量投入資金,引入各類 ADC 產品,如今正專注于內部整合與臨床開發,對新的授權項目持更為謹慎的態度。以 HER2、TROP2 等熱門靶點為例,相關 ADC 藥物競爭激烈,市場接近紅海,新進入者難以突圍,MNC 自然不愿輕易出手。另一方面,ADC 藥物研發本身風險頗高,從靶點選擇、抗體設計、連接子構建到毒素優化,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藥物療效不佳或安全性隱患。臨床失敗案例不在少數,使得投資機構與藥企在決策時愈發審慎。?
不過,國產 ADC 藥物出海降溫,并不意味著前景黯淡無光。從 2025 年 Q1 的交易情況來看,依然有亮點閃現。根據梳理,2025年Q1,共有6個國產ADC出海項目。
如石藥集團巨石生物與Radiance Biopharma就巨石生物自主研發的重組抗人類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ROR1)抗體偶聯藥物SYS6005項目達成協議,交易總金額超12億美元。資料顯示,SYS-6005為重組抗人類受體酪氨酸激酶樣孤兒受體1(ROR1)抗體偶聯藥物(ADC),所針對的靶點ROR1,在多種血液惡性腫瘤及實體腫瘤中高度表達,其表達與疾病進展及治療反應密切相關,這使得ROR1成為抗癌藥物開發中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治療靶點。
映恩生物與Avenzo Therapeutics就前者的DB-1418/AVZO-1418達成協議,交易金額達12億美元。資料顯示,DB-1418/AVZO-1418是映恩生物開發的EGFR/HER3雙特異性ADC,目前正在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支持研究,計劃今年進入臨床研究階段。映恩生物表示,DB-1418/AVZO-1418顯示出對腫瘤細胞更高的結合親和力,并已證明其在多種實體瘤中的潛在療效,包括對EGFR耐藥、EGFR低表達或HER3耐藥的腫瘤。
此外,啟德醫藥將ADC藥物GQ1011以及創新生物偶聯核心平臺技術賦能21個靶點的ADC藥物授權給Biohaven和 AimedBio兩家藥企,交易金額達130億美元。樂普生物就ADC藥物MRG007與ArriVent Biopharma公司達成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交易金額12億美元。信達生物與羅氏就靶向DLL3 ADC藥物IBI3009達成授權交易協議,交易金額達10.8億美元。百奧賽圖與SOTIO Biotech公司就靶向CDH17 ADC藥物達成授權交易協議。
業內表示,對于國產 ADC 藥企而言,當下需及時調整戰略。一方面,要持續深耕研發,挖掘更多具有潛力的靶點,加強源頭創新,提升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沼。另一方面,應更加注重臨床開發的質量與效率,精心設計臨床試驗方案,獲取更具說服力的數據,以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同時,在出海模式上,除了傳統的授權交易,也可探索合作開發、自建海外商業化團隊等多元化路徑,掌握更多主動權。?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