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維藥業(西安)有限公司>>技術文章>>麻風病用什么藥你真的知道?
麻風病,英文名稱是Leprosy,又叫漢森氏?。℉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M.Leprae)惹起的慢性傳染病。
麻風病的病原菌有什么特點?
麻風桿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經紫外線照射30~60分鐘或日光直射2小時即*失去活力;對熱非常敏感,60℃處置10~30分鐘即*失活。但在碎冰中保管20天后或在室溫(14~24℃)條件下保管2周,生機才*喪失。
麻風桿菌在患者體內散布普遍,次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零碎某些細胞內。在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進犯和存在的部位,四周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大批的麻風桿菌。
麻風桿菌次要經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在乳汁、淚液、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疾病的傳達途徑是什么?
傳達途徑有接觸傳達(接觸含有麻風桿菌的破損皮膚與黏膜)、呼吸道傳達(帶菌者咳嗽、噴嚏時的飛沫進入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
疾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
由于病變次要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皮膚覺得妨礙和外周神經增厚、毀壞。并發癥包括神經損傷、免疫反響和分枝桿菌的浸透。
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后能否發病以及發病后的進程和表現,次要取決于被感染者機體的免疫情況。
感染了麻風桿菌就一定會得麻風病嗎?
絕大多數人(約占95%)對麻風桿菌具有特異性免疫力,即便麻風桿菌侵入機體也很快會被消滅而不惹起發病,只要很少局部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會招致發病,但麻風的殺傷力卻不容小覷。
有哪些分型?
通常人體對麻風分枝桿菌有較強的抵抗力,次要是靠細胞免疫。依據患者對麻風桿菌感染的細胞免疫力不同,病變組織有不同的組織反響。
由此將麻風病變分為以下類別:
1、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約占麻風病患者的70%,由于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類似,因而稱為結核樣型麻風。
特點是病變局限化,多發作于面部、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邊界明晰、外形不規則的斑疹或地方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神經的病變除惹起淺覺得妨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構成“兔眼"、“鷹爪手"、“猿手"、“垂腕"、“垂足"、“足底潰瘍"、“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但在現代醫學無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動已極少呈現。
結核樣型麻風的病灶內含菌量極少甚至難以發現;傳染性低,病變發展緩慢。
2、瘤型麻風
本型約占麻風病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于皮膚外表,故稱瘤型。
特點是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分布全身,皮膚損害數目多、散布普遍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交融,外表清淡潤滑。病變初起時為白色斑疹,當前開展為高起于皮膚的結節狀病灶,可使面容改觀,構成“獅容",早期時神經纖維消逝而被纖維瘢痕所替代。除進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累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睪丸。
瘤型麻風的病灶內有少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病變開展較快。
3、界線類麻風
本型患者免疫反響介于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響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傾向結核型或更傾向瘤型。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晚期改動,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四周或小神經四周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少數病例日后轉變為結核樣型,多數轉變為瘤型,有的可以自愈。
疾病如何醫治?
隨著迷信的開展,醫治麻風病的藥物越來越多。要晚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醫治。運用抗麻風化學藥物結合醫治,可無效增加耐藥性的發生。
1、化學藥物醫治
【用法用量】口服給藥,與一種或多種其他抗麻風藥合用。成人,50~100 mg/次,或按體重0.9~1.4mg/kg/次,一日1次;劑量200mg/日。小兒,按體重0.9~1.4mg/kg/次,一日1次。
由于本品有蓄積作用,故每服藥6日停藥1日,每服藥10周停藥2周。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本品在乳汁中可達無效濃度,對新生兒具預防作用。但砜類藥物在G-6PD 缺乏的新生兒中能夠惹起溶血性貧血。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前應充沛權衡利弊。
【兒童用藥】兒童用量酌減,普通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無分明影響。
【老年用藥】老年患者肝腎功用有所減退,用藥量應酌減。
【不良反應】背、腿痛,胃痛,食欲減退;皮膚慘白、發熱、溶血性貧血;皮疹;異常乏力或脆弱;變性血紅蛋白血癥。
【忌諱】對本品及磺胺類藥物過敏者、嚴重肝功能損害和肉體障礙者禁用。
【注意事項】嚴重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變性血紅蛋白還原酶缺乏癥、肝、腎功能減退、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有精神病史者慎用。
利福平
【用法用量】用于麻風病,口服或靜脈注射,600mg/次,每日1次,聯用氨苯砜,聯用或不聯用氯法齊明。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本品可透過胎盤,植物實驗曾惹起畸胎。人類雖尚無致畸報道,但目前無足夠材料標明可在妊娠期平安使用。本品可由乳汁排泄,哺乳期婦女用藥前應充沛權衡利弊。
【兒童用藥】本品在5歲以下小兒使用的安全性尚未確立。
【老年用藥】老年患者肝功能有所減退,用藥量應酌減。
【不良反應】厭食、嘔吐、上腹部不適、腹瀉等消化道反響尤為多見。肝毒性為本品的次要不良反應,在療程后數周內,多數患者可呈現血清氨基轉移酶降低、肝腫大和黃疸,大多為無癥狀的血清氨基轉移酶一過性降低,在療程中可自行恢復。
【忌諱】對本品或利福霉素類抗菌藥過敏者禁用。肝功能嚴重不全、膽道阻塞者和3個月以內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酒精中毒、肝功能損害者慎用。本品能夠惹起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加,并招致齒齦出血和感染、傷口愈合延遲等。此時應防止拔牙等手術、并留意口腔衛生、刷牙及剔牙均需慎重,直至血象恢復正常。用藥時期應定期檢查四周血象。因進食影響本品吸收,應于餐前l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用。服藥后大小便、唾液、痰液、淚液等可呈橘紅色。
如何預防?
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短少無效的疫苗和理想的藥物,因而,要使用各種辦法晚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結合化學藥物醫治。對盛行地域的兒童、患者家眷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響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無效的化學藥物停止預防性醫治。
預防的重點在于進步免疫力,必需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準繩。
1954年,世界衛生組織確立每年1月的頭一個星期日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旨在喚起人們寬容地看待麻風病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在,鼓舞和協助他們失掉與其他病人一樣的醫治和生活。
2004 年,我國中央財政將麻風病防治歸入了公共衛生專項,對麻風病的診斷和醫治實行收費,各級民政部門也為麻風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和生活救助等。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制藥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