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設備 粉碎設備 混合設備 反應設備 過濾分離設備 過濾材料 滅菌設備 萃取設備 貯存設備 傳熱設備 鍋爐 塔設備 結晶設備 其它制藥設備
新昌縣城關紅利數控制造廠
暫無信息 |
發布時間:2010-9-25
白鮮皮
(英)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別名:北鮮皮、山牡丹。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s Turcz.的根皮。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具香氣。根數條叢生。莖直立,高50~65cm。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3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9cm,寬1.5~4cm,先端短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寬楔形,兩面密布腺點;葉柄及吉軸兩側有狹翼。總狀花序頂生,密被柔毛及腺點;花白色或淡紅色,萼片5; 花瓣5,雄蕊10;子房上位。蒴果5裂,表面散布棕黑色油腺和白色細柔毛。種子近球形,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山坡叢林中。主產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亦產。
采制:春、秋季采挖,去掉須根,抽出木心,曬干。
性狀:根皮呈卷筒或雙卷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縱紋及根痕;內表面類白色,平滑。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有白色亮點。氣膻,味微苦。
化學成分:含白鮮堿(dictamine)、茵芋堿(skimmianine)、崖椒堿(γ-fagarine)、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檸檬苦素(limonin)、黃柏酮(obakunone)岑酮(fraxinellone)。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于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黃疸尿赤。
【英文名】 CORTEX DICTAMNI
【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干燥。
【制法】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厚片,干燥。
【性狀】本品呈卷筒狀,長 5~15cm,直徑 1~2cm ,厚0。 2~0。 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迎光可見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纖維多單個散在,黃色,直徑25~ 100μm,壁厚,層紋明顯。韌皮部寬廣,射線寬 1~3 列細胞;纖維單個散在。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 5~30μm。
(2) 取本品1g,粉碎,加氯仿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鮮皮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3: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于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黃疸尿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1)常配合苦參、地膚子等藥同用,既可內服,亦可煎湯外洗。
白鮮皮
【異名】北鮮皮(《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白鮮的根皮。
【植物形態】白鮮(《本經》),又名:白蘚(《本草經集注》),白膻、白羊鮮(陶弘景),金雀兒椒(《日華子本草》),地羊膻(《本草圖經》),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厘米。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采集】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凈泥土,除去須根及粗皮,乘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干。
【藥材】干燥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厘米,直徑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膻,味微苦。以卷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新疆地區尚以同屬植物狹葉白鮮的根皮作白鮮入藥。
【化學成分】根含白鮮堿、白鮮內酯、谷甾醇、黃柏酮酸、胡蘆巴堿、膽堿、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堿、γ-崖椒堿、白鮮明堿。地上部分含有補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粗皮,洗凈,稍潤,切片;曬干。
《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苦咸,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咸,無毒。"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歸經】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③《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用主治】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痹痛,黃疸。
①《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后余痛。"
③《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④《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⑤《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宜忌】虛寒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選方】①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后臨臥。(《圣濟總錄》白鮮皮散)
②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③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后方》)
④療產后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新昌縣城關紅利數控制造廠
公司:/cn
:
傳 真:
客服:
制藥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