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4309016
目前,我國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勢頭世界矚目,但是在市場領域,仍然與*差距懸殊。那么,我們與“*”德國究竟差距在哪呢?下面來稍作分析。
每個國家都需要德國器械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醫學經濟學專家表示,德國擁有僅次于美國的醫療器械行業規模,擁有170多家醫療器械制造商。目前,德國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中,約有2/3用于出口,產品出口量超過日本,居*二位。大的出口市場是歐盟,約占出口收入的40%,第三大出口市場是由中國主導、增長快的亞洲。
不同的市場需要不同的德國醫療器械。美國需要德國的X線、核磁共振成像儀及內窺鏡等,它們更重視德國的質量。波蘭等國家特別歡迎德國的起搏器、透析器和核磁共振成像儀,因為德國儀器的標準嚴格。在中國市場上,醫療器械(如CT、核磁共振成像儀、內窺鏡、透析機等)把持著市場。
研發效率高于美國
德國醫療器械的漂亮的成績單與研發環境密切相關。一般說來,德國的醫療器械產品必須在三年內更新,德國是歐洲醫療技術創新中心,每年大約有1300項醫療器械相關的申請。德國醫療器械行業將8%的銷售利潤用于研發,是西方平均水平的兩倍,而且效率高,開發新設備的成本約為800萬至1000萬歐元,而美國為8000萬美元。例如西門子集團醫療系統每年投資研發成本超過16億歐元,其產品大多代表世界水平,如CT機、核磁共振成像儀、血管造影設備、超聲掃描儀、乳房腺鉬靶機等。
政策支持促進了德國醫療器械的發展。德國聯邦經濟事務部和衛生部頒布的法案與計劃,以幫助德國醫療器械企業開發潛在客戶。德國政府還設立了一個基金會,為企業私有化提供50萬歐元的研發基金。德國聯邦衛生部還設有一個由醫療專家、工程師等組成的聯邦藥品和醫療器械局,以進行監督。
不過,德國《商報》近日指出,歐債危機、經濟不景氣、售價過高、競爭對手日益增多等因素讓德國醫療器械面臨危機。特別是中國在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已經趕上。比如中國邁瑞公司在監護、生化血液檢驗、超聲成像等領域擠占了德國產品的份額。盡管如此,維勒爾仍看好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地區等新興市場。
中國制造還有什么差距?
與德國醫療器械的相比,中國產品似乎不那么受歡迎,有專家表明,品牌占中國器械市場近90%。雖然國內一些設備性能良好,但在三級甲等醫院幾乎沒有市場,只能賣到二級醫院甚至鄉鎮衛生院。
但中國的醫療器械仍有希望。近年來,即使世界醫療器械貿易的全面下滑,中國醫療器械貿易額在逐步上升,居*三位。其中,德國是第四大出口市場,主要產品有藥棉、紗布、繃帶、呼吸機和體重計等。雖然我國出口商品仍以中低端為主,但隨著東軟、邁瑞、貝斯曼等民族企業的崛起,中國在CT、核磁、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不斷縮小與德國產品的差距與利潤空間。
貝斯曼認為,中國的醫療器械首先應該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價值。首先,核心技術和部件的研究和開發是單一企業難以完成的,需要國家機構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其次,要在生產方式、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后,醫療器械研發環節醫用也需要一定的參與,如果大型醫院能夠參與項目、方案設計和生產過程,不僅要走很多彎路,而且有利于制定創新產品的臨床規范。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制藥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