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栽培現狀
目前,野生藥材資源保護仍顯薄弱,大宗中藥材品種生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力度不夠,栽培繁育生產管理粗放;藥材單產低、質量差現象較為普遍;優良品種的選育、種籽的提純復壯滯后;一些品種病蟲害防治及、低殘留無公害農藥在中藥材生產領域的研究推廣進展緩慢,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量和重金屬含量超限。我認為導致這些中藥材質量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因素。
1.產品質量差。外觀上“粗、大、黑”,而且丸、散、膏、丹、片等諸種劑型幾乎都存在這種弊端。患者一次用量(以重量計算)常常是西藥量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藥物中的雜質和無效成分多,有些藥物的重金屬和殘留農藥剔除不盡。
有效成分不明確,無法對其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也無法確定是何種成分對疾病有效。
GMP是世界各國*的確保藥品生產質量的管理手段,也是間藥品貿易的通行慣例,但在我國中藥企業中,僅有幾家企業獲得GMP認證。
2.科技水平低。導致栽培技術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許多的藥用中草藥都來源于野生品種,破壞了資源,并且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3.創新意識弱。很多需求量大的藥材的栽培難題至今還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4.信息意識差。
5.中草藥方面人才少。
6.投資規模小。很多種植的藥材都是小規模的進行,資金和研究方面不到位,無法有很大的成果。
7.用戶壓價狠。
8.“洋藥”沖擊大。據報道,進口藥占我國醫藥市場近1/3的份額,其中不乏“洋中藥”。
10.重視中藥晚。
這些因素間接或直接的制約了中草藥栽培技術的發展。沒有很好的后續資金的提供,也沒有硬件方面的優勢,導致中草藥行業發展的緩慢。因此中草藥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
然而近幾年,一批地道藥材生產基地基本形成;瀕危物種代用品及中藥材生物技術研究有了一定進展,特別是人工培育和人工栽培技術的應用,促進了野生變家種家養的進程;一些主要依賴進口的南藥引種成功,并形成了一定規模,依賴進口的品種逐步減少。常用的500種中藥材,依靠人工栽培、養殖的供應量已近50%,使中藥野生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此外,通過全國藥材資源普查,對中藥材的蘊藏量、需要量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為野生藥材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提供了依據。中藥行業基本形成了以中藥科研教育為依托、中藥材生產為基礎、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商業為紐帶的中藥生產流通體系。
按照《國家醫藥管理規范》(GMP)要求組織建設和生產,加快了中藥產品的二次開發和劑型改革的步伐,促進了中藥工業規范化、現代化進程。目前中藥劑型已達40多種,特別是中藥針劑、粉劑、軟膠囊、緩釋劑、氣霧劑等*劑型的應用,促進了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產品質量。中成藥產品結構得到調整,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一批名優產品、商標及一批產值過億、利稅達千萬的企業已經涌現。中藥新藥開發與研究有所進展。
依據這幾年市場的需求和野生中草藥的短缺,促進了中草藥栽培技術的積極發展。使很多的人看到了中草藥市場的發展前景而進入這個行業,并促進了栽培中草藥的積極性。
近幾年中草藥的市場也變得較之前要寬闊的多,因而也在不斷的發展中。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