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稻谷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大米含有稻米中近64%的營養物質和90%以上的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同時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食品。
按照GB 1354-2009的標準,(粳米)普通大米和優質大米無論哪個等級水分不能超過15.5%。
大米的口感與水分密切相關15%-15.5%的水分是大米最佳口感水分。
水分含量是影響大米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水分含量低于13%,為過干燥米。大米的新鮮度和食味下降,加工時碎米率明顯增高。所以日本政府對大米含水量做了規定,糙米含水率為16%,精米含水率為15%。通過對多家企業生產的大米進行測試,發現同一品種大米在相同蒸煮條件下,含水率為15%一15.5%的精米,其各項感官指標及蒸煮后品質評定分數最高,且*消費者肯定。
14.5%的水分含量,對東北大米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水分和淀粉、蛋白質是大米的主要成分,而其中的水分又和外部的溫濕度一起,主要影響著大米的安全,一旦大米水分含量超標,就會引發大米霉變。因此,為確保大米不發生霉變,大米本身的水分含量就要嚴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國家對大米的水分含量的規定,就正是為了保護大米的安全而做出的。水分控制,成了保障大米安全最關鍵的因素。專家認為,當大米水分含量在14.5%以下時,它的水分活性AW值會低至對某些霉菌孢子起到抑制作用的水平,大多數微生物因此無法繁殖,是可以將水分控制在保證口感與杜絕霉變的安全狀態,是大米的“安全線”。只有將東北大米水分含量嚴格控制在14.5%的安全下,才能保證其在濕熱氣候下不會霉變。
4.1烘干箱水分檢測法
干燥箱法也叫烘箱干燥法或熱解失重法。試樣在105±2℃烘箱內,常壓下烘干,直至恒重,丟失的重量為水分。即通過計算樣品干燥前后的重量差,計算出含水率或105℃下揮發物含量,分常壓干燥法和減壓干燥法兩種,其原理相同。
計算公式:(干燥前重量-干燥后重量)÷干燥前重量×100=水分(%)
計算公式:(W1-W2)/(W1-W0)×100 =水分(%)
式中:W1=105℃烘干前試樣及稱樣皿的重量(g);
W2=105℃烘干后試樣及稱樣皿的重量(g);
W0=已恒重的稱樣皿的重量(g)。
注意:定溫恒溫箱在規定的溫度內,恒重鋁盒,直至前后兩次重值之差小于0.005克,即為恒重,取樣后按照要求烘干,至前后兩次稱重之差小于0.005g,但兩次測定結果允許差不超過0.2%。
4.2冠亞大米快速水分檢測
加熱單元和水分蒸發通道快速干燥樣品,在干燥過程中,持續測量并即時顯示樣品丟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終測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鎖定顯示。與國際烘箱加熱法相比,鹵素加熱可以短時間內達到大加熱功率,在高溫下樣品快速被干燥,其檢測結果與國標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檢測效率遠遠高于烘箱法。一般樣品可快速完成測定。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