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準備
1、設備檢查與清潔
檢查配液罐完整性,確認無破損或污染,內壁需用蒸餾水沖洗至無殘留物。
根據配制量選擇合適規格的配液罐(如實驗室用小型罐或中試罐)。
準備原料、溶劑、測量工具及防護用品(如手套、護目鏡)。
2、消毒處理
對罐體、進出料管道及閥門進行消毒,確保無菌環境。
二、配制過程
1、物料添加
按配方精確稱量固體或液體原料,優先加入固體物料,再緩慢倒入液體溶劑。
物料裝入量不超過罐體容積的80%,避免攪拌時液體外溢。
2、攪拌混合
啟動磁力攪拌或葉輪攪拌裝置,充分混合物料至均勻狀態;若需加熱,通過夾套或盤管通入蒸汽(壓力≤0.05MPa)。
調節溫度、pH值等參數,實時監控直至達到實驗要求。
3、消泡與靜置
關閉攪拌后靜置5-10分鐘,待氣泡自然消散。
三、排液與儲存
1、出料操作
通過底部出液口放出液體,使用潔凈容器接收;需連續排液時,可開啟增壓閥輔助壓力輸出。
液體轉移時用玻璃棒引流,避免濺灑。
2、儲存管理
配制完成的液體需密封保存,標簽注明名稱、濃度、配制人及日期。
儲存時避免高溫或強光環境,定期檢查密封性。
四、清洗與維護
1、清洗步驟
使用后立即用溫和清洗劑和軟布清潔內壁,重點清除攪拌死角殘留物。
沖洗時開啟自動清洗器(壓力0.3-0.5MPa),依次用清水、堿水、沸水循環清洗。
2、設備維護
定期檢查攪拌裝置運行狀態和密封件老化情況,長期停用需排空夾套積水。
3、注意事項
安全防護:操作強酸、腐蝕性液體時佩戴防護用具,廢液需解毒處理后方可排放。
溫度控制:加熱/冷卻時避免溫差過大導致罐體變形,蒸汽閥門需專人操作。
精度校準:定期驗證液位計和壓力表準確性,確保配制精度。
(注:操作流程需結合具體配液罐類型調整,如磁力攪拌罐與固定式罐操作細節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