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觸媒PHOTOCATALYSIS是光 Photo=Light + 觸媒(催化劑)catalyst的合成詞。光觸媒是一種在光的照射下,自身不起變化,卻可以促進化學反應的物質,光觸媒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光能轉換成為化學反應所需的能量,來產生催化作用,使周圍之氧氣及水分子激發成氧化力的自由負離子。幾乎可分解所有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有機物質及部分無機物質,不僅能加速反應,亦能運用自然界的定侓,不造成資源浪費與附加污染形成。代表性的例子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光能轉化為氧氣及有機物。
半導體光催化劑大多是n型半導體材料(當前以為TiO2使用zui廣泛)都具有區別于金屬或絕緣物質的特別的能帶結構,即在價帶(ValenceBand,VB)和導帶(ConductionBand,CB)之間存在一個禁帶(ForbiddenBand,BandGap)。由于半導體的光吸收閾值與帶隙具有式K=1240/Eg(eV)的關系,因此常用的寬帶隙半導體的吸收波長閾值大都在紫外區域。當光子能量高于半導體吸收閾值的光照射半導體時,半導體的價帶電子發生帶間躍遷,即從價帶躍遷到導帶,從而產生光生電子(e-)和空穴(h+)。此時吸附在納米顆粒表面的溶解氧俘獲電子形成超氧負離子,而空穴將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氫氧根離子和水氧化成氫氧自由基。而超氧負離子和氫氧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性,能將絕大多數的有機物氧化至zui終產物CO2和H2O,甚至對一些無機物也能*分解
光觸媒的作用
抗菌性:殺滅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病毒等。
空氣凈化:分解空氣中有機化合物及有毒物質:苯、甲醛、氨、TVOC等。
除臭:去除香煙臭、垃圾臭、生活臭等惡臭。
防霉防藻:防止發霉、防止藻類的產生,防止水垢的附著。
防污自潔:分解油污,自清潔。
光觸媒于1967年被當時還是東京大學研究生的藤島昭教授發現。 在一次試驗中對放入水中的氧化鈦單結晶進行了光線照射,結果 發現水被分解成了氧和氫。這一效果作為 “ 本多 · 藤島效果 ” (Honda-Fujishima Effect)而*,該名稱組合了藤島教授 和當時他的指導教師----東京工藝大學校長本多健一的名字。
由于是借助光的力量促進氧化分解反應,因此后來將這一現象中 的氧化鈦稱作光觸媒。 這種現象相當于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以 當時正值石油危機的背景,世人對尋找新能源的期待甚為殷切, 因此這一技術作為從水中提取氫的劃時代方法受到了矚目,但由 于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取大量的氫氣,所以利用于新能源的開發終 究無法實現,因此在轟動一時后迅速降溫。
1992年*次二氧化鈦光觸媒研討會在加拿大舉行, 日本的研究機構發表許多關于光觸媒的新觀念,并提出 應用于氮氧化物凈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二氧化鈦相關的 數目亦zui多,其它觸媒關連技術則涵蓋觸媒調配的 制程、觸媒構造、觸媒擔體、觸媒固定法、觸媒性能測 試等。以此為契機,光觸媒應用于抗菌、防污、空氣凈 化等領域的相關研究急劇增加,從1971年至2000年6月 總共有10,717件光觸媒的相關提出申請。二氧化鈦 TiO 2 光觸媒的廣泛應用,將為人們帶來清潔的環境、健 康的身體。
物體之長度為10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