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 聯系人:
- 程成
- 電話:
- 021-60348496
- 手機:
- 18121453965
- 傳真:
- 021-51632657
- 地址:
- 上海市松江加工園區
- 網址:
- www.qiyibio.com
掃一掃訪問手機商鋪

微信掃碼進入微名片
-
17
2019年
09月 -
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章海兵研究組的新研究成果“UbiquitinationofRIPK1suppressesprogrammedcelldeathbyregulatingRIPK1kinaseactivationduringembryogenesis”。該研究揭示了重要激酶蛋白RIPK1通過K376位點的泛素化修飾,調控細胞生存與死亡命運轉換的關鍵分子機制,為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細胞死亡是多細胞生物體維【查看全文】
-
12
2019年
08月 -
北京協和醫院尹佳教授說,食物過敏的發病在呈逐年增高趨勢,在低齡人群尤為明顯。食物過敏可出現皮膚、胃腸道、呼吸道癥狀甚至危及生命的窒息和休克癥狀。對出現致命癥狀的恐懼讓某些食物過敏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笆澄镞^敏尚無有效的*方法,避免食用致敏食物以防發病和急診搶救仍是目前主要可行的措施。因此,的診斷非常重要?!币颜J為,人們對食物過敏的認知總體較為有限,部分醫生經驗不足、診斷方法不當,存在過度診斷傾向,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增加了疾病負擔。她說,皮膚點刺試驗、過敏原特【查看全文】
-
24
2019年
07月 -
植物在與微生物病原體協同進化過程中進化出高度復雜的先天免疫系統來抵御病原體的感染。研究發現植物由flg22PAMP誘導的分泌蛋白能夠對Psedumonassyringae生長產生直接抑制作用,為植物分泌蛋白參與細菌生長抑制提供了研究基礎。進一步的遺傳學實驗證明了免疫誘導分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SAP1和SAP2對植物抗菌免疫起到促進作用。有趣的是,與以前研究發現不同,SAP1和SAP2過表達植株在產生強細菌抗性的同時,并不影響植物發育與產量。研究表明,SAP1及SAP2能夠直接降解細菌生長重要因子M【查看全文】
-
23
2019年
07月 -
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員成功編輯了植物線粒體DNA,這可能會帶來更安全的食物供應。領導這項研究的東京大學分子植物遺傳學家、助理教授Shin-ichiArimura開玩笑地說:“當看到水稻植株‘更有禮貌’時,我們知道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它深深地鞠了一躬,穗多的水稻才會出現這樣的彎曲?!毖芯咳藛T希望利用這項技術來解決目前作物中線粒體遺傳多樣性缺乏的問題,這是食物供應中潛在的破壞性弱點。他們還利用該技術創造了4個水稻新品種和3個油菜新品種。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意味著什么?1970【查看全文】
-
11
2019年
06月 -
一直以來,抗生素在治療細菌性的感染、預防疾病傳播和將感染的嚴重并發癥減少至較低程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曾經挽救了無數生命,但也會因使用不當增加耐藥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在這場細菌與抗生素的“戰斗”中,“知己知彼”成為科學家對付各類新型疾病的不二法門。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沈建忠團隊發現了新型替加環素高水平耐藥機制,間接地對四環素類藥物,尤其是金霉素和土霉素作為抗菌促生長劑在畜禽養殖業中的使用起到了警示作用。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筑造健康防御塔土霉素片、【查看全文】
-
21
2019年
05月 -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有沒有覺得不少西紅柿味道寡淡、不太好吃?一個由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新近發現了與西紅柿味道有關的基因,有望幫助培育味道更好的西紅柿品種。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對725個人工栽培和野生西紅柿品種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一個名為TomLoxC的基因對西紅柿味道非常重要。以往對西紅柿基因組進行的測序只針對少量植株,不能體現不同品種的差異。新研究包含多個品種信息的“泛基因組”,能更全面地反映一個物種的基因組構成,【查看全文】
-
04
2019年
01月 -
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22家成員學會推薦,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專家評選與審核,現向社會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后)。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2018年12月29日天然免疫應答與炎性反應的新型調控機制機體的天然免疫應答是“陰陽平衡”的動態過程。有哪些分子激活天然免疫應答和及時終止免疫炎癥反應,是免疫學領域前沿研究熱點。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查看全文】
-
05
2018年
12月 -
中國科學報》,這是上項證明動物存在線粒體脅迫適應性跨代遺傳現象的研究,也加深了對跨代遺傳調控機制的理解。該研究為人類線粒體疾病的遺傳機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線粒體疾病的遺傳篩選、優生、臨床干預及治療手段開發方面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線粒體是細胞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細胞器。細胞所需能量的80%由線粒體供給。細胞對環境中線粒體脅迫的適應能力對細胞適應環境、生物個體維持自身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揭示這種現象背后的調控機制,劉穎團隊對單基因突變的線蟲進行了篩選。結果發現線蟲線粒體脅迫耐受性的跨代遺傳受到組【查看全文】